預約諮詢

BLOG

部落格

醫師,我適合作美容手術嗎 ? ----回應網友對整形心理評估必要性的疑問

美容整形
"哪些人在選擇整型手術前需要更加慎重考慮?"  
最近這十幾年來由於美容外科的技術日新月異,全世界在醫學美容以及美容整形方面的風潮也風起雲湧,台灣在這樣的大趨勢下,也走向了這種潮流, 美容整形已經是一種熱門話題. 以當今的美容外科醫學科技而言,真的是每一個來門診的諮詢者都適合做美容外科手術嗎?如果真的是有人不能做的話,那又是為什麼呢

雖然美容外科以及微整型當下這麼流行,但是有一些人做完整型之後,卻是一再的覺得不夠滿意,一而再的修改,或是這項做完再做另一項,有所謂整形上癮的現象, 例如Michael Jackson的媽媽就提到Michael自從青春期開始就癡迷於容貌上的不完美而對美容整形手術上癮. 有一些人在做完整型之後卻是陷入人生的低潮,發生憂鬱,或是別人看起來明明整型的非常成功,可是自己看起來卻是反而更醜? 為什麼呢?


根據英國最近的研究報告,整型醫師不建議做美容整形手術的原因,依常見的次序如下:
1. 對整形效果過度理想化的人不要做手術,因為他們誤以為整形手術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,也因此常常事與願違,因為整形手術效果有其極限無法達到他認為的完美.

2.  很年輕但是卻過度要求做整型手術的人不要做手術,例如年紀太輕就想要做拉皮的個案.
 
3. 患者本來就有身體的健康問題,譬如說有的人心臟血管放過支架不到2年, 就要做整形. 這種情況,整型手術中心臟病的再發率以及死亡率都會比支架導管放2年之後再做整形手術的危險性要高很多倍,支架放完2年之後的心臟和一般的心臟的風險是類似的.
 
4. 期待手術後會有像明星一樣外型的人,整形外科醫生無法達成這種目標,因為每一個人的3D立體空間解剖構造都不一樣,很難做到像某一個人.
  

此外美國當代著名整形醫師 Mark. Gorney也在2010年美國整形外科醫學雜誌強調, 還有一種情況會建議不要做整型手術,那就是"自覺醜陋恐慌症(dysmorphophobia)",或稱為"身體畸形性疾患",(Body Dysmorphoric Disorder,簡稱BDD),這一類的患者主要的問題是他有比一般的人更異常強大的專注力,他們專注在臉上或身體外表上的某一部分,而這一部分外表事實上並沒有缺點或是只有輕微的缺點. 例如對自己的鼻子越看越醜,越不順眼,事實上她的鼻子別人看起來還好,但是他們卻會有不同程度的放大這些缺點而感到很強烈的醜陋恐懼.  通常有BDD狀況的人不會覺得他的專注力有異常, 事實上它是一種心理狀態的不平衡,因為他的專注力過度強大導致細微缺點無限的擴大,通常因為這種自覺的不完美,會想找整形醫生來一再改善自認有微細瑕疵的部位. Michael Jackson就是屬於此種BDD. 一般而言,在美容整型門診約有15%的人有這種情況,但是臨床上不容易察覺.這類的人如果沒有經過身心科的醫師, 評估調整其專注焦點(preoccupation)之前, 也是不建議做整型手術的.  因為術後常會產生很大的焦慮與不滿,甚至"自覺醜陋恐慌症"會因此惡化, 嚴重的甚至可能產生自殺或憤恨傾向.(詳見參考資料1.)

 
根據十幾年來的學術研究報告,嚴重的自覺醜陋恐慌症(BDD)患者, 只用整形手術並沒有辦法讓他們得到滿意的結果. 因為他們專注焦點太強,會將局部的缺點無限的放大,因此每次手術完看起來都還是不滿意的.他們甚至可能會每天照鏡子好幾個小時,或因為擔心別人認為他醜而害怕到不敢去上班,不敢和人接觸,不敢去社交應酬.


BDD會專注在非常小的局部,看到非常的細
,但是無法整體上看自己的臉部
 
事實上現在的醫學對這種狀況機轉已經有一些研究,專家發現BDD的人腦中接受的影像就如同電腦上的"影像局部放大(zoom in)", 其洞察力是很敏銳的, 會專注在非常小的一個局部,看到非常非常的細,但是無法整體上看自己的臉或身體部位,例如對自己的鼻子,一個很微小,視覺上幾乎看不到的凹陷或突起的疤,卻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醜陋缺陷, 越看越久越引起心理上不舒服的感覺,因而導致沒有自信,怕和人交往接觸. 這是因為腦中成像的誤導所致.
 
BDD 要如何導正呢? 只有經由身心科醫師的評估紓解,使用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(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),先協助了解其認知上的錯誤、思考上的偏差,同時訓練分辨出這些問題,並逐漸改變思考模式, 才能根本解決其異常的專注的意念焦點及其他行為症狀. 治療完成之後,如果仍然希望做整形手術, 就可以放心的進行了.
 
分享此文章:
回上一頁看更多文章